風電機組競爭格局巨變:成本比品牌更重要
2021年以來,國內風電機組行業(yè)競爭格局邁入新的階段,成本對競爭格局影響的權重明顯提升。
不同于過去依賴國外技術,國內風機系統(tǒng)集成技術經過多年發(fā)展,已經較為成熟。2013-2019年,頭部企業(yè)依托規(guī)模、人才、研發(fā)、戰(zhàn)略等方面的優(yōu)勢逐步擴大市占份額,并構建起一定的品牌優(yōu)勢。
這一階段,行業(yè)集中度明顯提升,金風科技、遠景能源、明陽智能、運達股份等企業(yè)均實現市占份額的明顯提升,2018-2019年,金風、遠景、明陽三家公司合計份額超過總份額的60%。
與此同時,伴隨著中國風機自主品牌崛起,西方巨頭陸續(xù)敗退,今年8月27日,西門子歌美颯宣布退出中國陸上風電市場。
2020年是陸上風電的搶裝年,國內新增裝機創(chuàng)歷史新高。由于需求過于旺盛,頭部企業(yè)交付能力有限,第二梯隊風機企業(yè)獲得大量訂單并在2020年交付,導致行業(yè)集中度下降,頭部三家企業(yè)的市占份額均同比有所下降。
而2021年以來,從風機訂單角度看,行業(yè)競爭格局并未回歸到類似 2018-2019 年的情形。
根據 WoodMackenzie的統(tǒng)計,上半年國內風機企業(yè)獲取的訂單達 25.2GW,創(chuàng)歷史新高,其中,中車風電與三一重能分別獲簽 3.1GW 和 2.8GW 風機訂單,訂單占比分別為12%和11%,位列上半年國內新增訂單排名的第四和第五位。
很明顯,來自第二梯隊的中車風電和三一重能,發(fā)展勢頭并未因搶裝結束而削弱,對傳統(tǒng)的風機巨頭帶來較明顯的沖擊和競爭壓力。
平安證券風電機組團隊通過分析上半年部分大型項目中標情況得出,低價優(yōu)勢可能是中車和三一中標的重要原因之一,
并認為,激烈的價格競爭是三一、中車等新興企業(yè)具有較強的成本競爭力的結果,傳統(tǒng)的風機巨頭所面臨的主要競爭對手發(fā)生重大變化,2021年以來的競爭態(tài)勢大概率將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延續(xù)。
由于頭部企業(yè)均具有較強的風機系統(tǒng)集成能力和新品迭代能力,加上隨著招標機型的大型化,2021年以來,風機招標價格呈現較明顯的下降,通過成本控制等方式塑造企業(yè)之間的成本差異——最終反映到價格競爭力,將是主流風機企業(yè)下一階段的核心競爭要素之一,風機品牌的影響將相對弱化。
那么,如何控制成本?平安證券風電機組團隊認為,生產成本的差異化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不同技術路線體現出來的成本差異;二是風機企業(yè)在核心零部件自產能力方面的差異性。
從輕量化效果及海陸延展性看不同技術路線
技術路線方面,按照傳動鏈結構來看,風電機組可分為高速傳動、中速傳動(也稱半直驅)和直驅三大類,其中高速傳動方案主要包括雙饋異步和鼠籠異步兩種。
根據 FTI 的統(tǒng)計,2017 年,全球采用半直驅傳動的風機占比2.9%,傳統(tǒng)的高速齒輪箱傳動占比68.8%,直驅占比 28.4%(其中永磁直驅 21.6%,電勵磁直驅 6.8%)。
從全球范圍來看,采用傳統(tǒng)高速齒輪箱傳動的主流風機企業(yè)包括維斯塔斯、西門子-歌美颯、GE、遠景等,采用直驅的主流風機企業(yè)包括金風(永磁直驅)、Enercon(電勵磁直驅)以及西門子-歌美颯的海上機組等,采用半直驅的主流風機企業(yè)包括明陽智能、維斯塔斯等。
近年,國內主流風機企業(yè)紛紛推出單機容量更大的機型,機型的大型化帶來重量、尺寸的提升,增大吊裝、運輸的難度,風機輕量化成為大型風機設計的重要考量。參考主流風機企業(yè)單機容量從2MW到5-6MW的演變歷程,不同技術路線在輕量化方面展現出不同的屬性。
平安證券風電機組團隊分析認為,在陸上風機大型化的趨勢下,半直驅和雙饋暫時在輕量化方面擁有一定優(yōu)勢,從而有望占據有利的競爭位置。
1、雙饋技術在大型化的過程中展現非常突出的輕量化效果
參考運達披露的風機產品技術參數,從2.5MW到5MW產品,單機功率的增長、葉片和輪轂的增重并未導致機艙重量的明顯增長;相對WD140-2500,WD164-5000的機艙重量僅增加15%。
大兆瓦雙饋機組的輕量化可能與傳動系統(tǒng)的結構優(yōu)化以及控制策略優(yōu)化等因素有關。參考同樣采用雙饋技術的三一重能披露信息,傳動鏈型式由雙軸承方案變更為單軸承方案,結合結構件減重優(yōu)化設計,機艙重量可實現顯著降低。
2、半直驅機組整體輕量化效果好于直驅機組
以明陽的陸上半直驅機組為例,在邁向大兆瓦的過程中,半直驅機組齒輪箱和發(fā)電機等部件重量有所提升,但整體仍然保持較好的輕量化水平。隨著功率等級的提升,直驅機組發(fā)電機重量較明顯的提升,導致機艙及發(fā)電機整體重量明顯提升。
3、三種技術類型典型機型的比較
當前,4MW機組的應用較為廣泛,選取技術參數較為接近的WD164-4000、MySE4.0-166、GW165-4.0MW進行比較,整體看,半直驅和雙饋機組在輕量化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
當前,風機大型化是較為確定的產業(yè)趨勢,在邁向大型化的過程中,頭部風機企業(yè)在技術路線方面作出了不同的選擇。而在邁向大兆瓦時,一些頭部企業(yè)的技術路線變化可能具有風向標意義。
海外風機巨頭維斯塔斯在2MW、4MW功率等級的陸上風機產品上,采用帶高速齒輪箱的技術方案,但在6MW級別的陸上機組改用了中速永磁方案。
國內方面,陸上機組仍然以雙饋為主流,但綜合來看,在陸上功率等級邁向6MW級別的過程中,中速永磁(半直驅)的勢頭邊際加強,雙饋和直驅均呈現邊際的弱化,其中直驅弱化更為明顯。
而就海上風電而言,海內外主要的7家海上風機企業(yè)(西門子-歌美颯、維斯塔斯、GE、明陽智能、電氣風電、金風科技、遠景能源),其海上風機產品采用的技術路線以直驅和半直驅為主,沒有企業(yè)選擇雙饋路線。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采用永磁直驅技術的電氣風電在 2020年推出了Synergy半直驅平臺和WG5.55F-172機型。2021上半年,WG5.55F-172首臺機組正式下線,該機型專門應對中國海上風資源平均風速低、南北差異大的具體風況,電氣風電將其定義為“極具經濟性”的機組。
綜合來看,相對直驅和雙饋,半直驅可能是海陸延展性相對較好的技術路線。
零部件自產一定程度提升風機毛利率
風機的主要成本構成是原材料,另外包括運輸成本、人工等。原材料的主要構成是各大零部件,其中葉片、齒輪箱、發(fā)電機的成本占比較高。對于傳統(tǒng)的風機巨頭,主要的零部件依靠外采,部分企業(yè)能夠自主生產葉片等少數重要的零部件。
葉片是風機的核心零部件,2021上半年中材科技風電葉片單瓦收入0.67元,約占運達股份上半年風機單瓦成本的27%;參照2021上半年中材科技風電葉片單瓦收入以及運達股份風電機組單瓦成本情況,風機葉片全部自產有望給風機企業(yè)帶來5個百分點左右的毛利率提升。
根據三一重能披露信息,2019年以來三一重能絕大部分葉片自主生產,按葉片市場價格以及三一重能2019、2020年自產葉片成本測算,自產葉片于2019、2020年對三一重能風機銷售的毛利貢獻分別為 5.13%和7.59%。
以三一重能為例,公司不僅自主生產葉片,也能自主生產發(fā)電機,同時還參股了主要的齒輪箱供應商,相較于核心零部件全部依賴外購的競爭對手,產品自主可控性更強、綜合成本更低。
對比4家主流風機企業(yè)陸上主要風機產品的財務數據,三一重能的生產成本明顯更低,毛利率水平相對更高,大概率與更為突出的零部件自產能力有關。
注:本文內容主要摘錄自平安證券研報《風電機組:格局變遷,成本要素凸顯》
-
無相關信息
- 風電機組競爭格局巨變:成本比品牌更重要
- 下周重磅日程:中國GDP和月度經濟數據,特
- 全球銅庫存“低得危險了”
- “豬周期”的機會:何時會到來?
- 五菱宏光、長城歐拉們,為什么爭搶女司機?
- 康希諾:2劑滅活加強1劑吸入,中和抗體水平
- 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加強電信和互聯(lián)網市場監(jiān)
- 為加快電動化轉型,大眾CEO邀請馬斯克為200
- 換電建設標準預計年內發(fā)布,多家上市公司參
- 驚雷!全球第二大工業(yè)鋁材商出現嚴重經營困
- 青海“千萬千瓦”級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啟動建
- 美銀美林:美聯(lián)儲已經犯了錯,明年每個美國
- 如何理解“流動性供求基本平衡”?
- A股三季報前瞻:哪些領域或將超預期?
- 印鈔機下誰最賺?爆賺“歷史級”利潤,華爾
- 央行三季度金融數據新聞發(fā)布會有哪些信息?
- 油價不斷走高,美國不斷施壓,OPEC+為何不
- 10月精選層新股數增至12只,打新凍結資金規(guī)
- 券商首份三季報出爐!東方財富凈利潤增長83
- 鋅價飛天領銜,外盤金屬暴漲一周
- 高盛CEO:通脹尤其工資上漲,是當前企業(yè)主
- 工業(yè)金屬攜手原油又創(chuàng)新高 倫鋅一周飆漲20
- 央行“維穩(wěn)”房地產,更多積極的信號出現了
- 美國10月密歇根消費者信心跌至2011年來第二
- 美國將取消對已接種新冠疫苗的外國旅客入境
- “芯荒”仍在汽車行業(yè)發(fā)酵
- 年內最大美股IPO!背靠金主亞馬遜和福特,
- “天字一號機構”新動作,3000億+資產調整
- 美股盤前:美國9月零售銷售數據即將出爐,
- “美聯(lián)儲看跌期權”面臨考驗!美銀警告: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