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科技期刊“熱帶雨林” 上海打造世界一流“期刊方陣”
連續(xù)兩年,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發(fā)布的期刊引證報告(JCR)見證了上??萍计诳膹妱葆绕穑豪^去年《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領跑國內期刊后,今年以“首發(fā)陣容”上榜的《電化學能源評論》以28.905的得分刷新本土期刊得分紀錄,兩本“上海出品”聯(lián)袂沖入全球百強。
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是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也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體現(xiàn)。一個立足上海、背靠中國的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與展示平臺的“硬核”崛起,不僅需要頂尖期刊的示范與領跑,也需要一批瞄準不同“生態(tài)位”的優(yōu)秀期刊夯實底座。近年來,上海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期刊界樹立起了令人矚目的“中國標桿”,一批新興期刊在標桿期刊引領下探索高起點、高質量發(fā)展之路,世界一流期刊方陣初步形成。
本報今起推出“上海科技期刊方陣崛起”報道,細述上海原創(chuàng)期刊“破圈”之后的探索與實踐,為本土科技期刊“做強之后如何做大”提供借鑒和思考。
繼去年上海原創(chuàng)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首破20、領跑國內期刊后,今年在細胞生物學領域又冒出了一本影響因子超過10的上海期刊——《細胞發(fā)現(xiàn)》。影響因子從最初的4.462一路攀升到10.849,這本年輕刊物僅用了六年時間即跨入一流期刊門檻,與具有百年歷史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水平相當。為何進步如此之快?這與它有一位出色的“姐姐”《細胞研究》密不可分。
據(jù)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最新發(fā)布的2021期刊引證報告(JCR),《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繼去年突破20后,今年又沖高至25.617。“《細胞研究》正處于從一流期刊向頂級期刊的艱難爬升中。”上海市科技期刊學會理事長、《細胞研究》主編李黨生表示,樹立起標桿之后,培育“熱帶雨林”式的科技期刊生態(tài)顯得尤為重要。畢竟,“‘登頂’不能只靠‘孤膽英雄’,需要堅實的‘基座’支撐”。《細胞發(fā)現(xiàn)》就是營造科技期刊生態(tài)的一次成功嘗試。
姐妹刊聯(lián)袂而行,“期刊梯隊”實現(xiàn)共同提升
《細胞發(fā)現(xiàn)》創(chuàng)刊于2015年,2017年獲得首個影響因子即達到4.462,2019年“過5”,今年“破10”。在以發(fā)表論文為主的細胞生物學期刊中,它的影響因子上升非常迅速。同樣這段路,《細胞研究》要走得辛苦得多。
2015年,《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達14.81,編輯部為何會想到要再辦一本姐妹刊?在李黨生看來,這是科技期刊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由之路。當《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破10之后,超過90%的拒稿率在確保期刊質量不斷提升的同時,也將不少有潛力的實驗室和科學家拒之門外,而這正好為新創(chuàng)刊的《細胞發(fā)現(xiàn)》提供了優(yōu)質稿源。與此同時,《細胞研究》也不用糾結是否要對那些相當優(yōu)秀的論文與科學家“說不”?!粝罗D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近兩年,直接投給《細胞發(fā)現(xiàn)》的稿件日益增多,影響力逐步顯現(xiàn)。該刊編輯部主任程磊博士透露,目前《細胞發(fā)現(xiàn)》的國際稿源至少占到四成, “預計影響因子還將穩(wěn)步上升”。
事實上,由一本期刊率先樹立標桿,之后陸續(xù)發(fā)展起若干本子刊或姐妹刊,由此形成豐富的“期刊生態(tài)”和完善的“期刊梯隊”,是國際期刊界的通行做法。 《自然》 《科學》 《細胞》等頂刊都有一系列子刊支撐,編輯部往往會為一篇投稿在其“期刊梯隊”中尋找最合適的刊物發(fā)表。
另一本上海原創(chuàng)一流期刊《分子植物》也于2019年創(chuàng)辦了姐妹刊《植物通訊》。當年9月,該刊正式上線發(fā)表文章,次年2月正式出版。眼下, 《植物通訊》已被ESCI(新興資源引文索引)收錄,明年年中將獲得第一個影響因子。
《分子植物》常務副主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期刊中心主任崔曉峰告訴記者, 《分子植物》目前的影響因子為13.164,在全球植物科學研究類期刊中位居第二,僅次于《自然·植物學》。 “有了姐妹刊的梯隊聯(lián)動,編輯部在處理稿件時更加靈活。”他說,由于投稿增多,編輯部有時會幾乎同時收到相似成果的投稿,卻因質量有高低,難以在同一本刊物上“背靠背”發(fā)表,此時, “我們就會讓質量較高的發(fā)表在《分子植物》上,而將另一篇發(fā)表在《植物通訊》上”。
“作為科研大生態(tài)的一部分,豐富的科技期刊生態(tài)可以有針對性地為科學家群體提供多層次、多方位的服務,從而促進中國科技的良性發(fā)展。”李黨生認為,科技期刊界也應借鑒科技界破“四唯”的導向,破除“唯影響因子”的單一標準。在他看來,處于不同生態(tài)位的期刊都能樹立追求卓越的目標,為科學家提供高質量的傳播平臺,最終推動科學發(fā)展,促進科學共同體的繁榮。
瞄準新興領域辦刊,依托優(yōu)勢學科搶占生態(tài)空白點
今年首獲影響因子即領跑全國的《電化學能源評論》何以一鳴驚人?在出版方上海大學期刊社社長秦鈉看來,為新刊精準錨定學術“生態(tài)位”, “先做強、后做大”,是《電化學能源評論》探索的一條科技期刊發(fā)展之路, “目前我們成功邁出了第一步”。
“在期刊分類索引中, 《電化學能源評論》在電化學和新能源兩個學科領域都有排名。”秦鈉介紹,電化學能源研究是近年來化學領域興起的一個新興前沿交叉領域。創(chuàng)刊前,上大期刊社與該刊主編、加拿大國家工程院院士張久俊一起,對該領域的全球發(fā)展態(tài)勢進行充分評估后發(fā)現(xiàn),該領域還沒有一本綜述類刊物,于是決定創(chuàng)辦《電化學能源評論》,填補這一空白。
而今,在上??萍计诳纾劳袃?yōu)勢學科,精準定位學術“生態(tài)位”,已成為不少高起點科技新刊的“起跑線”。
今年前七個月,上海交通大學共新創(chuàng)5本科技期刊,其中《芯片》(Chip)入選“2020年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這是一本聚焦芯片類研究的綜合性國際期刊,由上海交大依托學科優(yōu)勢與愛思唯爾集團合作出版,將為推動未來信息科技的發(fā)展提供一個理想的學術交流與傳播平臺。上海交通大學期刊中心副主任蔡云澤介紹,2016年創(chuàng)刊的《海洋工程與科學》同樣是以學校優(yōu)勢學科作為出發(fā)點,奔著填補領域內空白而去。今年,該刊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后獲得首個影響因子即達3.408,直接進入該領域Q1區(qū)(領域內期刊前25%)。
“由于前期精心籌劃、組織高水平編委團隊,越來越多的新刊不再滿足于僅僅追求高影響因子,而是著眼于學科布局,搶占學術生態(tài)位。”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旗下中國激光雜志社總經理楊蕾透露,該社將于明年創(chuàng)辦的英文新刊《光子學評論》預估影響因子將高達20, “我們要彌補中國光學界尚無一本全綜述期刊的空白,出版該領域教科書水平的重要綜述,全面反映國內外光學科技的高水準研究進展。”
據(jù)悉,激光社自主打造了全英文國際傳播平臺, 《光子學評論》將在這個全新平臺上發(fā)布——自己造船出海,而非借船出海, “我們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傳播力,實現(xiàn)覆蓋學科的高影響力”。
2019年,中國激光雜志社入選中國科協(xié)“卓越行動計劃集群化試點”。“目前,我們已經將成功的辦刊模式從光學領域復制到物理、地學領域。”楊蕾希望,未來可以針對國家需求,以專業(yè)學科集群化的模式打造若干細分領域的一流期刊方陣。
-
無相關信息